外语教育是进行文化传播、增进文化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高校外语教师应深刻理解并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面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并将其融入外语教学,培养更多能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高层次外语人才,助推文化自信自强,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囊括礼仪制度、道德情操、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内容,是我国软实力的象征。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有效传播,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语言。因此,培养具备优秀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传媒人才应当成为我国传媒艺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大学外语课程要担负起培养传媒艺术生的文化交流能力,在外语授课过程中培养传媒艺术生良好的中国文化意识及其运用能力,将我国优秀的文化知识和当代社会生活的内容相结合,并将其融入教学中,让中国的外语教育承担起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大责任,提高传媒学生的文化外宣素质,有利于他们用艺术作品体现、宣传中华优秀文化。
传媒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的文艺工作者,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培养好传媒艺术生的中国文化自信和外语表达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传媒人才拥有扎实的外语能力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积极探索中华优秀文化融入传媒院校大学外语教学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大学外语课程的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还存在一些问题。之前在外语教育方面忽略了母语文化的渗透,外语教材从原版英文读物中目标语国家文化到现在出现中国文化的身影,但力度尚且不够。
外语老师中相当一部分在大学学习的是外语专业,教学大纲也缺少对传统文化课程的科学设置,导致老师没有奠定扎实的中国文化功底,不能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高度把控外语教学,自然无法感染学生去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强有力的挑战时代,部分学生受西方大片、网络游戏的影响,热衷欧美文化,而对传统优秀的中华文化显得淡漠。在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文化融合趋势明显,由于缺乏成熟认知体系,未能很好地肩负起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引发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等问题。
由于以上问题的制约和外语等级考试的压力,大学外语教学少有涉及中国优秀文化的内容,主要围绕教材或者考试内容进行篇章分析、介绍词句和语法、分析等级考试技巧等,导致大学生不能在外语环境中了解本民族文化,不能用恰当的外语表达优秀文化。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围绕“识变、应变、求变,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提出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思路与举措,为新文科有机组成的大学外语教育指引了新的路径与方向。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如何传承与发展,其传播方式是多样的。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明确在外语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路径和使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构建协作互补的中华优秀文化外语教育格局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国家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为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并有效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传媒高校有必要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大学外语教学。中华优秀文化与大学外语教学的融合需要明确细化教学目标,除立足于教学对象的水平、特点及需求外,还需结合外语课程内容及中华优秀文化内容,不能只单纯地强调知识技能目标,还要强化情感价值目标,实现价值观引领作用。
另外,还可充分利用传媒艺术类院校传播、影视戏剧等优势学科、重点艺术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强调教学中思政教育理念和传媒艺术专业的充分融合,创建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专业的教学环节进行真实的外语实践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画廊、音乐厅、剧场、设计工作室、文化遗产现场、校企合作的企业等,感受多元的中国优秀文化表现形式、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领悟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使其内涵所折射出的文化精髓浸润学生内心,再引导学生用外语进行适当表达。
此外,大学外语第一课堂时间有限,而且场地也受限制。因此,实现中华优秀文化与大学外语教学的融合,还需积极打造大学外语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以此调动大学生参与积极性。由于第二课堂不必组织考试,因此大学生更易接受,也能更好地发挥传媒艺术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社团为平台,组织大学生参与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外语类活动。比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将我国古典名著片段改编为外语情景剧,并由学生担任其中角色,使其得以在表演过程中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此外,高校还可定期组织中西方文化知识竞赛、外语演讲比赛等,并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促使其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增进对优秀文化的认识并提高外语语言运用能力。
挖掘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文化德育资源
要将中华优秀文化自然融入课堂,教师应当研读教材,梳理和归纳各册教材中的优秀文化元素,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学时才能有整体性、有全局意识地将各文化点有机地链接起来,连成串,整合成面,做到前后呼应,融会贯通。在梳理分析教材优秀文化元素的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教材的文本特征,思考教材的标题、文本内容等的文化含义,创设文化语境,延伸语言材料背后的历史风俗、跨文化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差异,发现教材中优秀文化的生长点。
文化知识包含中外文化知识,是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学生在对不同文化的比较、鉴赏、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能够拓宽国际视野,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同时,学生还能进一步感知认同、加深理解优秀文化,并尝试运用外语向外界介绍并传播中国文化,促使学生在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融合学习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获取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形塑品格。
此外,传媒艺术类院校也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建立适合学校特点的中华优秀文化网络教学平台。在新媒体时代,教师通过深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育,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在线学习和课堂互动,从而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优秀文化人文内涵的熏陶和教育。另外,教师还可充分运用国家文化惠民工程项目的大数据分析资源与研究成果,在学校内部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网络宣传,通过联合传媒艺术院校中的专业课老师和思政课老师,制作有利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传播的优秀文化教育精品佳作,进一步拓宽符合传媒学生学习特征的线上教学平台。
推进以学情为基础的中华优秀文化教学活动
中华优秀文化要有机融入大学外语教学,需要外语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学外语教师应根据艺术院校学生的特性及教学内容去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中华文化融入课堂的有效性。
传媒艺术院校学生个性活泼,对中华文化元素尤其是艺术文化元素十分敏感。在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外语课堂时,相比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等互动性、参与性、展示性都较强的教学方法更易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组团式、任务式、探究式的学习任务也更易于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师可通过欣赏中国歌曲、民间舞蹈、戏剧、绘画、书法等,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情感与思维,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的不同风貌与内容,从而感知中华文化的渊博精深;教师通过追问饺子的英文表达,引导学生关注到一些中国传统食物、传统节日等表述的改变。“饺子、粽子、功夫、豆腐、重阳节、清明节”等原来都有专门的英文表达,但这些文化负载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所以现在大多用拼音音译的方法来表达这些词汇,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的特色和风格。既展示了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一种自信,又促进了与国外平等的语言文化交流,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和传播。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中华优秀文化与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融合,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使学生肩负起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使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德育元素、价值取向、人文内涵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既有国家各项政策的指导与支持,又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心理接受基础,二者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
传媒类学生的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在课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并不是削弱大学外语课程的教育教学价值,而是要使两者相得益彰,积极挖掘大学外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运用中华优秀文化的德育资源,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外语教学中优秀文化的融入应该是一个自然流畅,润物细无声地过程,切不可强行植入,这就需要教师多思考,善于观察寻找适切的整合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话题来整合、联结、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多元融入相关的文化元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外语课堂教学,教师既要用好教材中的显性文化素材,引导学生有效认知,还要充分挖掘利用好隐性文化素材,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同。在融入教学时,不能仅停留在关于优秀文化的知识和语言学习的层面,要明确文化学习不仅需要知识积累,还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教师教学时应关注优秀文化所凸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促使学生将优秀文化内化为个人意识和品行,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体现外语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学外语教学具备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双重特质,中华优秀文化赋能传媒大学外语教学,是深化传媒艺术院校大学生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加快传媒艺术院校大学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更是传媒艺术院校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传媒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华优秀文化赋能传媒大学外语教学,不但能提高大学生外语水平与文化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和西方各国文化的同时,守好祖国的文化之根,树立文化自信,并能在外语学习中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培养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可以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及领域的发展。
基金资助: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23年研究课题“构建跨学科‘融合’式大学英语课程赋能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BXH23YB147。
(四川传媒学院,刘光英,张颖)